发生了什么?胡塞武装被点名,不要再打西方商船,国防部亲自发声,释放信息量大
据看看新闻报道,中方明确呼吁“有关方面停止袭扰民用船只的行为”,该表态直指近期红海及周边水域频繁袭扰国际航运的胡塞武装。
胡塞武装将导弹与无人机瞄向穿越红海及亚丁湾的商船绝非孤立事件,其影响早已超出区域范畴。一个清晰的数据令人忧虑:伦敦保险市场联合战争委员会已将红海南部至亚丁湾大片水域纳入高风险区名单,这意味着途径此地的船只需付出飙升的保险成本。船舶航行的危险性与成本绝非抽象概念,航运巨头马士基直言,不得不让旗下船只绕行非洲好望角。这一决定代价高昂——平均航程增加约9300公里,耗时增加10天以上。
胡塞武装资料图
由此产生的链式反应直接冲击了全球供应链的节奏与韧性。苏伊士运河作为关键咽喉要道,其贸易流量急剧萎缩已经达到惊人的四分之一以上。这条运河过往承担了全球约12%的贸易运输量,其受阻带来的波动,从原材料到消费品的价格,最终由世界各地普通民众来承担。运价在短时间内已飙升至翻倍甚至更高水平,全球贸易的血管正承受着前所未有的巨大压力。
商船遇袭后,国际水域的平静已然被打破。美英牵头展开了多次对胡塞武装目标的军事打击,并拉拢盟国组成多国护航联盟。现实挑战在于这些举措效果存在明显局限。公开信息显示护航行动对胡塞实施的无人机与导弹攻击拦截成功率仅约六成左右。
展开全文
导弹资料图
胡塞方面也持续宣称其拥有打击更远距离目标的能力。战事的胶着状态意味着红海这条黄金水道的风险短期难消。胡塞武装将袭击与加沙冲突挂钩的强硬立场,使得西方护航与军事打击愈发呈现治标不治本的特征。在动荡局面下,中国国防部此时清晰发声便具有特殊分量,其关切指向该通道的战略价值对世界发展中国家的普遍意义。
国防部此次“停止袭击民用船只”的喊话,在保护航行自由与人道主义考量之外,实质也体现了全球多数国家对维护核心贸易通道的共同愿望与现实要求。中国在中东地区日益彰显的政治影响力则为此增添了行动空间。沙特与伊朗在令人瞩目的中国斡旋下恢复外交关系一事,便是一个值得关注的重要标志。
以色列资料图
尽管胡塞武装拥有其独立性,但中国与中东地区国家间增强的互信网络及有效沟通渠道,为寻求更根本的区域方案提供了区别于西方军事手段的其他可能。在全球贸易神经持续因红海袭扰而紧绷的今天,各方需要更广阔的视野与决心。若该区域和平进程不能取得实质性推进,类似针对国际航运的武装行动恐难以真正根除。
评论